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花蓮新聞 > 在地生活
花蓮縣登錄傳統藝術暨民俗及有關文物保存者授證
時間:2016-07-26 15:26:38 來源:花蓮縣文化局 作者:楊均濰 瀏覽人數:
字級 S M L

為鼓勵本縣推動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之團體及個人,花蓮縣政府昨日上午10時假大禮堂,為本縣所登錄的5項傳統藝術類、9項民俗及有關文物類之27位保存者、12個保存團體舉行授證典禮,以表彰其藝能之成就、民俗之典範及對文化傳承的奉獻;並為慨然捐贈所藏考古玉器遺物一批的黃建霖先生,頒贈感謝狀以表示感謝。

 

文化局-02.jpg

 

文化局表示,本縣從98年起至今所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有:
1.「文面傳統」(98年公告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
2.「花蓮縣豐濱鄉豐濱部落阿美族傳統製陶」(98年公告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
3.「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阿美族里漏部落巫師祭儀」(98年公告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
4.「布農族男子傳統服飾編織」(100年公告登錄為傳統藝術)
5.「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100年公告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
6.「大庄西拉雅族夜祭」(102年公告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
7.「聖地慈惠堂總堂開堂紀念日」(102年公告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
8.「花蓮勝安宮王母娘娘遶境活動」(102年公告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
9.「大陳新村阮弼真君祭典」(103年公告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
10.「阿美族Fakong部落ilisin(豐年祭)」(103年公告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
11.「布農族音樂pasibutbut(小米豐收歌)」(104年公告登錄為傳統藝術)
12.「噶瑪蘭香蕉絲編織工藝」(104年公告登錄為傳統藝術)
13.「賽德克族陶賽(山里)部落傳統編織工藝」(105年公告登錄為傳統藝術)
14.「賽德克族傳統籐編工藝」(105年公告登錄為傳統藝術)


一共14項,分屬縣內數個族群(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平埔族及漢民族)所保有,這足以展現花蓮是個多族群卻融合、多文化相互尊重的人文社會。

 

文化局-05.jpg

 

文化局長陳淑美表示,今年首次舉辦的授證典禮,即是對這39位(個)保存者(團體)的文化保存、傳承的貢獻及民俗技藝成就,授與這份榮耀,賦予未來承擔文化傳承重責。相當肯定與敬佩所有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團體,對於傳統文化藝術技藝的堅持、守護與傳承。而花蓮縣政府早在全國尚未普遍關心「文面傳統」這項議題時,就率先於98年將此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顯現本縣對此項傳統及保存者之重視。

 

文化局-04.jpg

 

文化局-03.jpg

 

其他登錄案件,布農族(卓溪鄉)、噶瑪蘭族(豐濱鄉新社部落)、賽德克族(卓溪鄉陶賽部落)的傳統編織,及阿美族(豐濱鄉豐濱部落)的傳統製陶,各具特殊、藝術、實用性。以噶瑪蘭香蕉絲編織來說,不只是該族對於文化的承先啟後與智慧累積的高度表現,更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臺灣原住民各族中唯一具香蕉絲編織技藝者)。傳唱(布農族小米豐收歌)、部落祭儀(阿美族里漏部落巫師祭儀、西拉雅族大庄部落夜祭;阿美族港口部落、貓公部落豐年祭)及宗教祭典(大陳新村阮弼真君祭典;聖地慈惠堂總堂、花蓮勝安宮),亦都保有各族群的傳統信仰,傳承著先民文化。這些都是花蓮的珍貴之寶、文化之最。

 

文化局-01.jpg

 

縣政府亦表示將持續對全縣的無形文化資產進行保存、尊重、闡述及弘掦,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必須珍惜、愛護文化資產,了解我們過去的文化資產,才知道未來的方向。花蓮縣政府做了很多與時間在賽跑的工作,未來還要做更多,同時期待有更多的文化工作者投入,讓花蓮的文化資產涵量更深厚多元。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