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花蓮新聞 > 在地生活
內視鏡胃造廔-長期照護病人管灌飲食的好選擇-花蓮醫院
時間:2017-05-04 17:19:17 來源:花蓮醫院 作者:楊均濰 瀏覽人數:
字級 S M L

蘇先生,55歲男性,3年前在工作的時候忽然昏倒,經醫院診斷為自發性出血性腦中風,自此臥病在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家屬無力照顧,便將其送至護理之家做長期照顧。蘇先生因腦部受損,失去正常吞嚥功能,無法正常由口進食,因此需長期使用鼻胃管灌食以維持營養。鼻胃管需每個月更換一次,每到更換鼻胃管時便是蘇先生最辛苦的時候,因其鼻胃管放置非常困難往往讓病患掙扎許久,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因長期使用鼻胃管,導致經常性的食道潰瘍,病患也多次因此情形必須住院治療。經與家屬討論後,家屬同意實行內視鏡胃造廔術。病患術後消化狀況良好,且不必再接受放置鼻胃管的折磨,也無食道潰瘍的問題。

 

對於失能臥床的病人來說,鼻胃管對於病人來說常常是一個痛苦卻又不得已的選擇。病患需要靠他提供營養,但放置過程卻又令病患非常不舒服。鼻胃管放置時容易有呼吸困難,咳嗽,發紺……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呼吸困難。長期放置鼻胃管有可能會導致胃食道逆流、吸入性肺炎,甚至食道潰瘍出血。根據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統計,2015年共計有8391見單一管路事件通報,其中鼻胃管事件通報共3506件,佔整體通報數41.8%。最常見原因為病患自拔,或者是移動時脫落。

 

花蓮醫院-01.jpg

 

何謂內視鏡胃造廔﹖

內視鏡胃造廔術是經由內視鏡的定位下,在胃與腹部皮膚之間進行胃造廔放置的技術,其傷口只有大約一公分。傳統外科胃造廔手術需全身麻醉進入手術房放置,而內視鏡放置技術只需簡單的局部麻醉即可,大幅降低了手術及麻醉的風險。胃造廔管不須每個月更換,只要管路保持通暢與清潔,通常半年至一年更換一次即可。

 

適合放置胃造廔管為須長期使用鼻胃管灌食者,例如:有吞嚥困難情形或無法由口腔進食者(中風、運動神經元病變、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頭頸鼻咽癌、食道癌、賁門癌……等等腫瘤以致無法吞嚥者或者是其他原因引起之食道狹窄。

 

而胃造廔的禁忌症為: 預其生命少於四週之患者、食道過於狹窄、口腔無法張開以至於無法實施胃鏡者、曾經執行腹部手術、腹水或過度肥胖、凝血功能異常無法修正者、患有惡性腫瘤,腫瘤嚴重侵犯胃壁者、胃蠕動排空異常者、高位橫結腸、嚴重左葉肝腫大、無法配合接受內視鏡操作……等。

 

內視鏡胃造廔的手術注意事項與一般胃鏡相同,禁食八小時以上,術前給予預防性抗生素,患者採取平躺姿勢,內視鏡置入胃部並給予大量氣體使胃部膨脹,定位後給予局部皮膚注射麻醉劑,腹壁切開約 1 公分左右傷口,在內視鏡導引下,胃造瘻管將經由口腔、食道至胃部,由腹壁傷口穿出體表並固定。整個手術過程大約20分鐘。其手術併發症有: 術後感染、胃出血、造廔管手術滲漏、阻塞、滑脫、腸穿孔、腸廔管、心律不整……等,其發生率小於百分之5。

 

在術後照護方面,手術當日需禁食,術後第一日起開始少量灌食並逐步增加灌食量,術後第三日起即可正常灌食,三天內以優碘及生理食鹽水清潔胃造口,之後以生理食鹽水擦拭保持清潔即可,每日觀察胃造口是否有紅腫、疼痛、不尋常出血、滲出液或分泌物,手術傷口癒合約需一個月,傷口保持乾燥,建議以擦澡完成上半身清潔。日後使用上每次灌食前回抽,若回抽量≧100ml暫緩灌食1-2小時,灌食後以30到50cc開水沖淨管子,藥物需磨碎並溶於水後方可灌食,灌食中注意胃造廔口是否有外漏。

 

如有變形、阻塞、破損時,需就醫評估是否需更換新管,一般平均管路約可使用一年,健保給付每半年可更換新管。如意外拔除,請儘速尋求專科醫師協助以更換新管,如無法馬上安排更換,請就近於醫療院所從造廔口放置一般導尿管至胃中(6小時內)。如恢復經口進食能力可和專科醫師討論後安排拔除管路。

 

結論

內視鏡胃造廔術在國外行之有年且普遍,但在台灣仍然少為一般民眾所認知。內視鏡胃造廔術為良好灌食管路,且照護簡單、不易滑脫自拔,可大大增進病患生活品質。相較於傳統手術方式,使用內視鏡胃造廔置放更為安全簡便。目前健保已有給付手術及每半年更換新管,不會造成病患或家屬額外負擔。

 

花蓮醫院-02.jpg

 

資料提供:花蓮醫院 腸胃內科 胡勝堯醫師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