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講話不清楚、喝水常嗆到,只能低頭喝飲料」秀林鄉榕樹部落72歲林姓老翁髖關節開刀後身體虛弱、運動量減少,喝水、喝湯經常嗆咳。門諾醫院吞嚥團隊主動出擊,找出長輩吞嚥障礙的原因。門諾醫院復健科醫師郭惟致說,常做強化吞嚥功能的運動,能夠維持及延緩吞嚥功能退化,但若真的發生吞嚥的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重要。

門諾醫院行動吞嚥團隊駕駛全台首輛「行動吞嚥巡迴醫療車」開進部落,主動為長輩進行吞嚥篩檢及衛教。語言治療師許家寧透過動畫講解吞嚥流程及警訊,並帶隊做喉部發聲機能訓練、吞嚥功能強化運動,幫助不少平時「吞吞吐吐」的長者找出問題。林爺爺就是其中一例,篩檢後確定有明顯吞嚥困難,團隊提醒他要做後續評估與治療,盼能改善他長期進食卡關的狀況。

「有些長輩常嗆到、吃不下,其實是吞嚥功能退化,不是單純老化,更不是正常現象!」許家寧說,患者多是有明顯吞嚥障礙才會到院就診,吞嚥團隊深入社區,就是希望能早期發現吞嚥障礙高危族群,可以提早去做一些預防的工作。吞嚥困難若不處理,輕則營養不良、脫水,重則誤吸引發吸入性肺炎,有致命危機。
門諾醫院復健科醫師郭惟致表示,「喝水」這動作看似簡單,若不仔細去觀察,其實很多水都停在舌頭後根或是氣管的周圍,就像一個小水池一樣,這些液體很容易滑動,有時候在翻身或是移位的時候,就滑進氣管,時間久了就形成吸入性肺炎,後續產生的健康問題不容小覷。
且吞嚥障礙最常見於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患者及高齡者,但很多人以為是「年紀大了自然如此」,而錯過黃金治療期。郭惟致表示,吞嚥障礙其實可以透過訓練改善,「不一定要靠鼻胃管或一直吃粥!」早期介入還能預防反覆肺炎與住院。
郭惟致表示,國內65歲以上長者中,約12.8%的人有吞嚥異常,花蓮地區實務上恐破20%,每5人就有1人有吞嚥障礙。而這些長者因吸入性肺炎反覆感染的致死率是一般人的2倍,更有研究顯示,有許多長者會因吸入性肺炎而失能,甚至有致命的風險,因此吞嚥問題不容忽視。


郭惟致強調,曾有吞嚥障礙高風險疾病的患者,約有20-25%屬於「靜默吸入」,液體或食物進入氣管時不會嗆咳,讓照護者更難察覺。提醒民眾若家中長輩發生不明原因連續數日低燒(攝氏37.5至38度),就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是否罹患吸入性肺炎。
門諾行動吞嚥團隊副組長許原豪語言治療師強調,吞嚥問題不僅影響長輩的健康,更關乎尊嚴與生活品質,行動吞嚥團隊透過跨專業合作,主動將專業醫療知識帶到第一線,及早評估與介入,持續深入其他偏鄉與長照機構,守住長輩「好好吃飯」的基本權利;讓社會善心捐助的醫療資源走進部落,成為最有人情味的守護力量。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