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鳥 197 邀集 12 組藝術家 3 大主題打造 12 件超美作品
每年總能吸引各地民眾尋美拍照的《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 197》於 7 月 1 日盛大開展。今年邀請韓國、法國、德國、南非、美國與臺灣 12 組藝術家,在鹿野、
關山、池上、富里及玉里各地秘境,呼應地景特色,創作 12 件風格各異的件品,值得走訪縱谷欣賞農村的美學風情,感受融合藝術與自然的五感饗宴。
今年規劃「經典再現」、「童趣生活」及「永續生態」三大主題,透過作品呈現縱谷地貌景觀;並運用在地媒材串起與土地的連結。再度邀請德國藝術家 Jens J.Meyer、臺灣藝術家范志明與邵惠琴、魯凱族藝術家安君實等三組藝術家,以作品喚起美好回憶,再現漂鳥創作經典;作品為縱谷注入幽默與活力的美國藝術家CHIAOZZA、法國藝術家 Séverin Millet、臺灣藝術家安可 ANCO 及 Better-Ray 等四組藝術家,作品顏色繽紛、可愛造型洋溢著童趣和想像力;韓國藝術家 LeeSeongung、南非藝術家 Anton Smit、排灣族藝術家達比烏蘭.古勒勒、臺灣藝術家鄭元東、臺灣地脈工坊與等五組藝術家,則以精湛技法和多元媒材,溫柔展現藝術與自然共生的美好意象。

擅於將在地元素融入作品的韓國藝術家 Lee Seongung,這次作品《Memories》大量運用了臺東釋迦修剪下的枝條與爬藤植物創作,賦予農業廢棄物新的生命與藝術價值,傳遞與自然共生、持續變化的過程。2019 年曾駐地創作的德國藝術家JensJ. Meyer,對縱谷的美和居民的熱情一直念念不忘,今年受邀重返創作,依舊走訪縱谷鄉鎮,與地方居民面對面互動交流,從中尋找作品與人文和土地之間情感知性對話的連結,作品《光之亭》透過彈性布的張力與環境光影相映,開啟藝術與自然的對話。
此外,透過二場漂鳥藝術工作坊讓藝術走入校園及社區,牽起與在地人文的連結。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師生協助南非藝術家 Anton Smit,打造高達 4.5 公尺的巨型面具,從表面紋理、上色到安裝等,創作期間,觀摩也激盪出跨國的藝術火花;臺灣藝術家鄭元東帶領花東地區對藝術裝置有興趣的民眾,運用藤材進行手工編織創作,透過實作體驗學習藤編技法,並共同完成裝置藝術品中的飾品設計,將藝術融入地方文化與自然環境之中。
國際藝術家各具特色也大展身手。南非藝術家 Anton Smit《蝕幻空間》以帶著神祕的臉部寧靜表情,帶出因時間或自然力量而產生虛實交錯之感,闡述人類與大自然密不可分的無形連結;美國藝術家 CHIAOZZA《畫花》以巨型花朵造型與明亮的色彩,帶來溫暖友善的情感;法國藝術家 Séverin Millet《Blue Faces》用鮮明色調結合幾何線條,隨著觀看角度與日影變化,躍現作品的不同面向;七組國內藝術家的作品也相當多元精彩。鄭元東《低語富里》以沉睡孩童的形象,結合南島工藝編織,邀人放慢腳步感受環境之美;安君實作品《時光列車》以竹子呈現新舊記憶中的候車時光,在東里舊火車站與歲月相望;范志明、邵惠琴作品《祈福》巧奪天工讓漂流木打造巨人栩栩如生,傳達對縱谷灌溉生命活水的感謝;排灣族達比烏蘭.古勒勒作品《聆聽─大地的耳朵》,以廢棄的鐵件製作從土地冒出如花的耳朵,提醒人聆聽、感受並珍惜土地。鹿野高臺的作品《仰望星空》是藝術家 Better-Ray 打造的縱谷小人偶,一起抬頭仰望星空之美;安可 ANCO 創作《DJ TIDE》將昔日洗衣亭居民洗衣聊天的意象,轉化成一場童趣派對;地脈工坊作品《生之舞動》以樹木的舒展,展現生命的舞動姿態。
今年 12 件地景作品都讓人相當驚艷,不僅造型吸睛,也都傳遞對自然生態的情感與珍惜,不管是拍照打卡或靜靜欣賞作品都值得一遊,感受花東縱谷自然與藝術交織的獨特美好。更多藝術季相關資訊,請上「萬物糧倉大地慶典」官網或粉絲專頁查詢。

01.藝術家:Lee Seongung 李星雄/韓國
作品名稱:回憶 Memories
設置地點:台東關山親水公園 GoogleMAP https://maps.app.goo.gl/DeY8JxrP6SDRfAni6
過去的自然材質系列創作,是與父親一同完成的心血結晶,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我們之間深刻的情感與對自然的共同理解。如今,為了紀念並緬懷父親,我決定延續這份創作精神,重新詮釋那些曾經與他攜手完成的作品。此次的創作將以舊有作品為發想原型,採用鐵件作為結構的骨架,再以樹枝一一填補形體的細節,最終讓藤蔓自由地生長,為作品賦予新的生命力。隨著時間流轉,樹枝將逐漸腐朽、回歸土壤,而藤蔓則會依附其痕跡,慢慢成形、定格,化為另一種柔韌且優雅的延續。這個過程不只是藝術的生成,更是我與父親記憶的延續與自然時間性的深刻對話。

02.藝術家:安君實/臺灣
作品名稱:時光列車 Time Train
設置地點:花蓮富里 東里驛站 GoogleMAP https://maps.app.goo.gl/nHazdpJeDAHMj8Bp6
東里舊車站位於東里社區的北側,相較於現今仍營運中的新站,舊站的位置更貼近傳統聚落的核心,承載著地方居民長久以來的生活記憶。如今,這座舊站已轉型為由社區經營的鐵馬驛站,成為玉富自行車道北上旅程的起點,也是花東縱谷觀光路線中的亮眼節點。月台上擺設了一列別具特色的竹編小火車,為騎行者與旅人提供遮蔽與休憩的空間,也為整體空間增添一抹懷舊的詩意。站在月台邊,極目遠望,是綿延的大山與金黃稻田交織而成的壯闊景緻,腳下是靜止的鐵道,遠方則可見仍在運行的新站列車,一動一靜之間,彷彿穿越時光的裂縫,看見這座車站昔日的風華與當代的轉型共存於此。

03.藝術家:Jens J. Meyer/德國
作品名稱:光之亭 Pavillon of Light
設置地點:富里東富禪寺大樹 GoogleMAP https://maps.app.goo.gl/fKMtzg3jVnqsMA4UA
我對這些自然的開放空間非常感興趣,例如“在大樹底下”。
如同花園中的涼亭或是一間茶室,光之亭創造了一個開放的建築雕塑,與附近的寺廟和通往六十石山的山路相呼應。
樹木與織品彷彿融為一體,化為一個形態,一個存在,一件藝術品。
在陽光的照耀下,每一塊白色織物元素都變成了即時投影的螢幕,使樹枝、枝條和樹葉的形狀和姿態在影子中清晰可見。
走進光之亭,探索你與大自然和藝術的關係。

04.藝術家:安可 ANCO /臺灣
作品名稱:DJ TIDE
設置地點:台東池上 錦園洗衣亭 Google MAP https://maps.app.goo.gl/8FnCotMiQv11zUzFA
DJ Tide|田邊俱樂部 駐場洗衣 DJ有些人來洗衣服,有些人來洗情緒,我都一樣對待:加點 reverb,再幫你甩兩圈。
這歌單獻給每一位還沒乾的靈魂。
Some come to wash clothes,Some come to rinse off their feelings—I treat them all the same:Add a little reverb, give it a couple spins.This playlist is dedicated to every soul still hanging out to dry.

05.藝術家:達比烏蘭 古勒勒 TapiwulanKulele/臺灣
作品名稱:聆聽-大地的耳朵
設置地點:台東池上 水利公園水車旁草地
Google MAP https://maps.app.goo.gl/xxai7jpNSuA23NDQ8
在午後下過雨後,大地冒出像耳朵、又像雨傘、軟綿綿的植物。憶起小時候曾懵懵懂懂問起母親,那是什麼?她告訴我說:「那些是大地的耳朵,從泥土裡鑽出來,要聽聽大地上的聲音,向天上的造物者連結著。天是爸爸,地是媽媽,共同孕育滋養著土地萬物。」
此次創作以菌類造型進行發想,試圖延伸思考土地萬物之靈有所省思:造物者建構宇宙,造就大自然規律,賦予相互依存、緊密的生命關係鏈,無論是奔跑在土地上、天上翱翔的、水裡悠游的、地底下沉睡的,都是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除此之外,大地母親不只接納我們,也在不時的照應、提醒、警惕著我們,作為生長在的這片土地上的孩子,要懂得聆聽來自大地母親的叮囑─ 大地的賜予要珍惜,敬畏天地,感恩惜福。

06.藝術家:塞維蘭 ·米勒 Séverin Millet/法國
作品名稱:Blue faces
設置地點:台東關山 親水公園 Google MAP https://maps.app.goo.gl/J6L1FjrSbY6muZCf6
由 Séverin Millet 創作的「Blue Face」是一座彩繪金屬雕塑,高4 公尺。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於他的剪紙作品,特點是能夠根據光線和觀眾的角度而變化。雕塑的藍色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在某些地方從明亮的色調變為較暗的色調,從而讓人聯想到白天和黑夜的流逝,以及意識和無意識的概念。 「Blue Face」最特別之處之一在於它能夠根據觀察者的位置改變外觀。不同的面有時會重疊或消失,形成抽象的形狀。從某個角度看,雕塑甚至能讓人聯想到一棵樹的輪廓,紮根於臺東的風景之中。

07.藝術家:Better-Ray /臺灣
作品名稱:仰望星空 Stargazypie
設置地點:台東鹿野高台 大草原斜坡 Google MAP https://maps.app.goo.gl/4oSk1h91N5RgWTJi7
在鹿野高台的夜晚,一群奇幻又充滿夢幻色彩的縱谷小人悄然現身。他們身形嬌小,神情純真,聚集在草坡之上,仰望著無垠星空。在這片遠離塵囂的寧靜之地,星光如水般傾瀉而下,灑落在每一位小人的臉龐上。小人們圍坐成圈,低聲細語,彼此分享著對星星的詩意解讀,有的說那是過去夢想的閃光,有的認為是遙遠祖靈的眼睛,也有人聽見星辰唱著輕柔的歌。這片星空不只是夜晚的風景,更成了他們心靈的避風港。小人們在這裡找到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安寧與夢想,一種超越現實的溫柔寄託,也悄悄邀請每一位觀者,重新拾起對宇宙與夢想的童話想像。

08.藝術家:鄭元東/臺灣
作品名稱:低語富里
設置地點:花蓮富里 東富禪寺後方草坡 Google MAP https://maps.app.goo.gl/Fd5stXpPq3oyyNhs5
這是一首寫給土地的詩,一首靜默卻深情的禮讚。作品以沉睡的孩童為形象,他蜷曲在草原上,像是回歸母體的姿態,與大地融為一體。全作選用藤編為主要媒材,不僅呼應南島文化中代代相傳的編織工藝,也象徵人與自然之間流動、纏繞、彼此依存的關係。孩童的臉龐寧靜,眼神闔上,彷彿進入一場與自然對話的夢境;而身軀則由真實草地覆蓋,如同大地伸出手臂輕柔擁抱。這是一幕溫柔的畫面,也是一種深遠的訊息傳遞——邀請觀者放慢腳步,卸下日常的喧囂,去感受土地的節奏與溫度。從孩童的沉睡中,我們彷彿讀到一種無聲的祈禱,關於歸屬、守護,也關於我們如何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中,重新學會傾聽,那來自地底深處、緩慢而堅定的低語。

09.藝術家:CHIAOZZA/美國
作品名稱:畫花 Drawing Flowers
設置地點:台東鹿野高台 大草原 Google MAP https://maps.app.goo.gl/4oSk1h91N5RgWTJi7
《畫花》是一件大型雕塑作品,呈現出一朵被摘下並奉上的花。作品名稱在英文和中文中巧妙地運用了「花」(flower)與「畫」(draw)的多重含義與語音聯想。「畫(Drawing)」:指作畫、留下痕跡、從某物中提取本質。「花(Flowers)」:象徵愛、和平的奉獻、美好的姿態,以及果實成熟之前的蛻變時刻。我們將這朵花視為友、善意與愛的象徵。
《畫花》這一名稱隱含雙重意義:一是鼓勵人們放慢腳步,靜心觀察眼前景物,以畫花作為一種沉澱與省思的行為;二是呼籲我們不要以劍相向,而應以花相贈,以善意引領彼此。

10.藝術家:安東‧史密特 Anton Smit/南非
作品名稱:蝕幻空間 ERODED ILLUSIONISTIC SPACE
設置地點:鹿野鄉公所對面草皮 Google MAP https://maps.app.goo.gl/dGshWCfNkMUvSH8XA
意識的河流靜靜流淌,以透明、無形的姿態穿越那幽暗且難以言喻的深處。它無聲無息地探尋出口,彷彿渴望抵達某種內在的光明。而在那深不可測的河面之上,一座沉默的橋悄然橫亙,彷彿等待著某個靈魂的跨越。這座橋不依靠石材與鋼鐵,而是由夢想築成,它以理想為糧食,隨時間與空氣的侵蝕逐漸消融,只留下信念的軌跡。陽光終於穿越雲層,輕輕灑落在遠方的彼岸,那裡不再有混沌與沉重,而是充滿著寧靜與溫柔的召喚。那是一處等待被抵達的所在,也是每個人心中渴望安放靈魂的地方。在意識與無意識交錯之處,我們或許能找回真正的方向與自己。

11.藝術家:范志明、邵惠琴/臺灣
作品名稱:祈福 Pray For Blessings
設置地點:關山達谷梵秘境 (製作中)
作品以阿美族的耆老長者為原型,呈現一位半跪於土地上的身影,雙手捧著流動的清水,象徵著對生命源頭最深沉的敬意與祈福。這樣的姿態不只是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的謙卑回應,更是一種延續世代智慧的行動儀式。水,在阿美族文化中被視為神聖且富有靈性的存在,是孕育萬物的力量,也是族人歌頌、讚美、感恩的對象。作品藉由長者的動作,表達對水的祝禱與讚美,並進一步與在地稻田灌溉的意象相連結。那捧水的雙手,不只是祝福自然的流動,也是對部落土地滋養的回應,象徵著人與自然、祖先與後代之間持續不斷的連結與傳承。透過這一幕靜謐卻充滿力量的畫面,喚起觀者對土地、水源與文化根脈的重新認識與感動。
12.藝術家:地脈工坊/臺灣
作品名稱:生之舞動
設置地點:玉里東豐稻田 (製作中)
土地滋潤萬物,承載著無數生命的起點與延續,每一寸泥土都是孕育希望的搖籃。每棵樹都是一個獨立而堅韌的生命體,像是大地送出的訊號,默默地傳遞著永續與和諧的訊息。當風輕輕吹過,枝葉隨之搖曳,仿佛大地正透過它們低語,把深藏心底的情感訴說給每一位願意傾聽的生靈。陽光灑落,照亮繁茂的枝幹與翠綠的葉片,它們迎著光與風一同律動,如同一場自然的慶典,向萬物宣告生生不息的力量。這些樹木不只是景色,更是土地對生命的回應,在時間的長河中,以沈靜卻堅定的姿態,與世界緩緩對話,守護著大地的溫柔本質。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