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承載著部落智慧的苧麻線,與一條來自回收寶特瓶的環保紗,在「儒鴻學堂」的營隊中相遇。由紡織業領導者儒鴻企業所支持的財團法人儒鴻教育基金會,攜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於7月14日至17日在花蓮中華國小舉辦「儒鴻學堂—探究式閱讀 x AI 說書人」營隊,帶領28位國小學童,透過AI動畫,探索一條連結傳統與現代的永續之路。
主辦單位儒鴻教育基金會說明,其永續精神源於紡織本業。從一根紗線到一件衣服,紡織的發展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這也讓儒鴻深刻體認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並將其化為具體行動。儒鴻不僅與工研院合作開發榮獲國際大獎的綠色科技,也堅持使用通過 bluesign® 嚴格認證的環保化學品,其企業總部更取得銀級綠建築標章。基金會正是將這份「以科技實踐永續」的精神,延伸到對下一代的教育,期望孩子們能親身體驗,創新的科技(AI)可以用來關懷所處的環境。
合作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主任須文蔚指出,自108課綱推動以來,「探究與實作」已成為學習的核心,而面對素養導向的命題趨勢,各科試卷的文字量遽增,優異的閱讀理解能力,是串連所有學科知識的基礎。因此,在偏鄉地區推動深度的探究式閱讀,更有其急迫性與必要性。

透過Chat GPT設定情境指令就可以生產歌詞,找到自己的繪本腳色,並且替他設定適合的身體、個性
在為期四天的營隊中,課程規劃了一趟從自我覺察、土地連結到數位創作的完整旅程。首日,孩子們化身為自然的一份子,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並親手製作木頭名牌。在「葉子拼圖」接力賽後,他們靜心閱讀關於樹木的繪本,並透過九宮格提問法,深入探索文本。下午,課程的視野從書本擴展到真實的土地,學員們利用Google Maps,在花蓮的地理環境中,為自己抽中的森林、平原或海洋主題,尋找創作的場景,並圍繞一個「生態困境」,創造出故事的核心角色。

到戶外利用五感,為自己的寶物設下通關密碼
第二天,營隊正式進入「故事編寫」與「身體演繹」的階段。上午,在老師的協助下,AI工具將孩子們天馬行空的點子,快速發展為結構完整的劇本,並生成了第一版的AI繪本,讓故事的雛形躍然紙上。下午的肢體劇場工作坊,則讓孩子們跳脫文字,直接用身體的姿態與聲音,將剛出爐的劇本活靈活現地展演一遍,為故事注入了最直接的情感與生命力。
營隊的後半段,則是一場緊密的「人機協作」創舉。第三天,孩子們擔任「音樂總監」與「美術指導」,向AI音樂工具Suno下達指令,生成符合故事氛圍的主題曲;並與老師一同操作Recraft,創造出關鍵的動畫圖像。最後一天,所有孩子親自上陣為自己的角色配音,再由老師協助,將所有的聲音與圖像素材,進行專業的剪輯與後製,共同完成一部部精彩的動畫短片。

感謝儒鴻基金會支援孩童營隊課程之外,也送他們書籍,讓閱讀可以帶回家
在營隊的最終成果發表會上,孩子們將展示有關環保、自然環境保育相關的繪本。這些作品雖然童趣,卻充滿了對環境的細膩觀察與真摯情感。

其中一組創造了《誰把火帶進森林?》繪本
儒鴻教育基金會表示,「儒鴻學堂」將持續以創新的方式深耕偏鄉教育,未來也將規劃更多結合產業精神與地方需求的課程,期待能串聯更多資源,共同為臺灣的下一代,編織出一個更具韌性與希望的未來。
洄瀾往 |記者| 楊均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