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醫院急診負荷沉重,非重症擠爆救命現場,每月接近一半的急診病患湧入醫學中心,但其中有高達四分之三為非真正緊急個案,接近四分之一重症病患等床超過兩天,落實分級醫療迫在眉睫。

花蓮縣衛生局朱家祥局長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緊急醫療管理系統顯示,今年以來,花蓮北區(慈濟醫院、門諾醫院、國軍花蓮醫院、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四家主要醫院中,急診使用量持續攀升,每月接近一半的急診病患湧入慈濟醫學中心醫院,但其中有高達四分之三為非檢傷重症的病患,多屬於可以透過區域級或地區級醫院,甚至利用門診、基層醫療可以處理的輕症與中症。而以慈濟醫學中心醫院急診室6月份的統計為例,重症須住院的病人中,竟有高達18.6%在急診等候床位超過48小時,煎熬的不只是患者,還包括照顧的家屬與已達臨界點的醫護人員。

醫院病房因護理人力短缺而無法收治,病患便只能在急診「卡床」等待,急診床位滿載、醫護團隊也因此疲於奔命,這樣的結構性問題,疫情後全國顯現,讓醫療現場陷入惡性循環。當非重症病患佔據大量急診空間與人力,真正重症患者反而無法及時搶救;這不是偶爾出現的醫療高峰,而是每日上演的急診實景,急診室正承受史無前例的超載壓力,所導致的醫護人力耗竭成為最沉重的隱憂。這樣的壓力除了因醫護人力流失、社會高齡化外,來自民眾對「大醫院比較好」的迷思,不適當的轉院行為也加劇大醫院急診的負荷。許多可由一般醫院處理的病患,經轉院或自行選擇湧入醫學中心,使原本可分流的病人再度集中,形成「急診再壅塞」的惡性循環。

朱局長進一步說明,花蓮已有完整的急重症醫療網絡。在北區,除慈濟醫院外,門諾醫院、國軍花蓮總醫院與部立花蓮醫院均具備良好的門診與急診量能,可處理大多數傷病患。然而,民眾長期以來習慣「有病就往最大醫院跑」,甚至將急診誤認為夜診、快速檢查的替代選項,讓急診資源不堪負荷,也讓整體醫療照護品質受到影響。重大創傷、急性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等應第一時間送往醫學中心,或具備相關科別的區域級醫院。若出現如發燒、咳嗽、腸胃不適、舊疾復發、藥物諮詢、需要開立診斷證明等非急性狀況,應優先考慮至一般門診、夜間門診或地區級醫院看診,不僅更快速、更便利,也能避免拖延重症救治。
朱局長呼籲:急診檢傷分類是將病患依照病情輕重與急迫性,區分為不同等級,以便優先處理危急的患者。常見的急診檢傷分類有五級,分別是復甦急救、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每一位病人來到急診,醫療人員都不會、也不能拒絕。但我們真心希望大家理解,急診的目的是救命,而非方便。醫療資源有限,醫護也是人,不是機器。如果每一位民眾都能依病情選擇合適的就醫方式,就是對醫護最實際的支持與體諒。」守住急診生命通道,不只是醫師與護理師的責任,鄉親落實「小病看小醫院、大病看大醫院」的就醫原則,讓守護我們健康的醫療體系度過艱辛的時刻,為花蓮的醫療留下未來。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