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輩的健康成了全民最關注的議題。門諾醫院去年在花蓮市、吉安鄉推動 ICOPE(整合性照護長者功能評估),結果發現,不少長者在「行動力」與「聽力」方面已有退化警訊。門諾醫院提醒,定期做功能檢測,不僅能揪出隱形危機,更是守住自主生活品質的關鍵。

ICOPE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整合性高齡照護指南」,主張「上醫治未病」也就是疾病還沒真正出現前,就先找出功能退化的徵兆,盡早調整生活、尋求治療。門諾醫院醫療團隊連續兩年實地走進社區,替長輩做六大面向檢測: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狀況、視力、聽力與憂鬱情緒。這些看似簡單的測驗,卻常能揭開潛藏的危機。

門諾醫院 2024 年在花蓮市及吉安鄉執行的 ICOPE長者功能評估結果,總計有 557 位長者接受檢測,六大功能項目皆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常:認知功能:300 人異常,比例達 54%,為異常比率最高的項目;行動功能:149 人異常,比例 27%。視力功能:237 人異常,比例 43%。聽力功能:92 人異常,比例 17%。憂鬱傾向:47 人異常,比例 8%。營養狀況:37 人異常,比例 7%。
數據顯示,認知功能與視力功能退化是花蓮長者最常見的問題,其次為行動能力不足。這些隱藏的健康警訊,若未及早發現並介入,恐進一步導致跌倒、失能或生活品質下降。

門諾醫院執行ICOPE計畫個管師李若蘭表示,舉例來說,「行動力」評估,就是請長輩雙手抱胸,12秒內連續起立、坐下5次;若超過12秒,就代表下肢肌力不足。結果顯示,不少65歲以上長者出現動作遲緩,表示衰弱已在敲門。她提醒,若能在跌倒骨折前,就先發現肌力退化,透過運動訓練強化肌群,就能避免長期臥床的惡性循環。
「ICOPE就像給長輩做全身健康警報器,提早響鈴就能提早救!」李若蘭表示,很多長輩以為自己只是「老化正常」,直到測出異常才驚覺原來跌倒、失眠、情緒低落,其實都是「身體在求救」。

台灣2026年老年人口比例將達20.8%,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長者最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失能、失去自理能力。ICOPE的價值就在於「揪早期」,一旦發現警訊,就能導入營養、運動、藥物或輔具等資源。
門諾醫院提醒,家屬不該只注意長輩有沒有「生病」,更要觀察他們「能不能自己生活」例如穿衣、洗澡、買菜,若這些功能逐漸退化,就代表需要介入。如果ICOPE檢測結果顯示異常,也不必驚慌。民眾可以透過社區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檢查;花蓮縣衛生局也提供長者運動課程、營養中心、失智友善據點等服務,幫助長輩維持健康。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