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花蓮新聞 > 在地生活
閒置空間變成藝文重鎮,文化產業升級再造新價值
時間:2018-10-20 20:53:14 來源:吉安鄉公所 作者:楊均濰 瀏覽人數:
字級 S M L

吉安鄉公所20日舉辦客家手作日,透過親子Fun手作體驗木工燈籠、花布女紅、童玩製作及烘焙點心DIY,結合好玩、好看、好吃等三元素,讓親子沉浸好客藝術村藝文場域裡,感受文化產業升級再造新價值。

 

吉安-03.jpg

 

吉安18.jpg

 

吉安-04.jpg

 

吉安好客藝術村前身為吉野神社,在八年抗戰結束後被拆除作為軍營使用,營區內有十一棟建築,軍方退出後一直閒置,吉安鄉長黃馨帶領公所團隊進行空間改善及妥善規劃利用下,將面積達九千四百平方公尺的閒置空間打造成「吉安好客藝術村」,成為城鄉景觀的焦點,反映出公園綠地無可取代的深厚氣質,體現再生空間「客家精神」的目標。

 

吉安-07.jpg

 

吉安-06.jpg

 

吉安-16.jpg

 

今年五月啟用的「吉安好客藝術村」在硬體建設逐一充實及建物功能性補強後,積極投入文藝復興工作,黃馨感謝中央客委會、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及鄉民代表的支持,並表示吉安鄉以此為中心點向外推展在地的文化、產業及觀光,結合周邊社區亮點、傳統與創新的文創產業、休閒路線觀光景點、街頭藝人、藝術、音樂多元表演等,以互動性展演方式與民眾近距離接觸,期盼透過各項文化藝術展演活動,促進客家文化創意產業的良性循環,打造好客藝術村成為多元在地生活的好所在,歡迎在地鄉親好朋友走一趟吉安好客藝術村,感受吉安文化獨特的魅力。

 

 

吉安-15.jpg

 

活動中展出客家花布木工燈籠成果作品展,看見創意、藝術與科技端相互應用,指導老師李麗幼說,燈籠骨架的變化,在既有布料上以繪畫或布料選色呈現不同效果,木作燈籠班從第一期開始以在地元素製作宮燈,到第二期逐步建構社區特色產業,而本次主題以「木工手作方燈」進行教學,從過去的木作燈籠達人林志遠老師指導下,經由變化及改良後,開始運用客家花布詮釋不同的意象。

 

吉安-13.jpg

 

吉安-19.jpg

 

「燈籠」可以說是具有中華傳統意象,展現木工技藝細緻精巧的創作,富功能性也具代表性,如宮燈(即新娘燈)則代表喜事,而元宵觀燈的習俗,更增加燈籠在藝術上的角色,直至現代,燈籠成為居家裝飾的一種元素,這也讓燈籠在素材的發展上,有更多表現。老師李麗幼介紹,除了思考燈面的衣服美感,也運用技術創新,將電源線轉換為行動電源燈座,讓客家花布燈籠打破空間限制,移動性高增加多功能用途,此外也於課程有學員運用本身曾學習過的俄羅斯雕刻技術結合,讓燈籠增添異國風情。她也說,心燈帶給人的感受是一個療癒的過程,希望這些充滿細膩手作溫度的作品可以帶給人幸福。

 

黃馨表示,手作花布木工燈籠班從開班以來獲得許多鄉親的喜愛,在老師的研發下利用客家花布製作多種形式的燈籠,有小方燈、基本款吊燈、立燈、照明燈等,創新結合科技、跨國文化,打造吉安鄉「燈烽造吉」的新境界,木工燈籠是一種技藝與思考的學習,本次特展,與其說是學員成果的展現,不如說是從生活與文化中擷取地方產業新商機,如同鶯歌陶瓷或三義木雕,本次期望藉由學員的燈籠作品,開始建構起「吉安燈籠」的印象,更進一步讓木作燈籠成為遊客前來吉安必須體驗的手作遊程,也期待這些具意涵的花布木工燈籠成為客家文化伴手禮。

 

吉安-01.jpg

 

吉安-02.jpg

 

吉安-20.jpg

 

吉安-05.jpg

 

吉安-23.jpg

 

每周湧入上千人的好客藝術村,自八月開始「午後的藝饗天開」結合街頭藝人及好客市集,讓聽覺及味覺享受一次滿足,九月底由客語兒童劇與互動遊戲引導親子輕鬆學客語的「親子藝術日」,充滿音樂氣息的「爵士咖啡生活日」、以推廣客家文化為主軸的「客家生活日」,一直到本次以親子共樂,加上各項地方產業人才培訓的成果展,與主題性個展的「大小朋友Fun手日」,延續客家生活日親子同樂的主軸,讓大小朋友可以在輕鬆的環境中體驗客家文化與增進親子關係,此次活動結合玩、看、吃等三個元素,讓大家感受不同的客家趣味。

 

吉安-17.jpg

 

吉安-08.jpg

 

吉安-09.jpg

 

吉安-10.jpg

 

客家所長游騰雄表示,107年「好客藝術村」客家文化及產業設施活化經營補助計畫,除了有客家山歌班、客家舞蹈班、客家童玩班、客家國樂班、客庄女紅班、客家美食班及客家燈籠班等課程研習外,客庄農村木雕展、客家童玩展、文創商品展、客家花布創藝展、客家木工花燈等策展及藝文活動,從每次活動大眾參與的熱烈情況來看,顯見好客藝術村對在地文化推廣與產業升級的重要性,這也是鄉公所希望藉由空間再造,創造閒置空間價值的目的。

 

吉安-10.jpg

 

吉安-11.jpg

 

吉安-22.jpg

 

吉安-21.jpg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