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花蓮新聞 > 在地生活
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花蓮醫院
時間:2019-09-20 14:59:30 來源:花蓮醫院 作者:楊均濰 瀏覽人數:
字級 S M L

台灣自民國85年開始推動癌症末期病患的安寧緩和醫療,那時不論是民眾端或是醫療端都還沒有明確的非癌病人安寧觀念。直到民國92年,末期運動神經元病患(漸凍人)開始加入健保,才開始有了所謂非癌安寧的觀念開始於醫療界萌芽。

 

民國98年9月1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健保正式將8大非癌末期安寧療護疾病增列於給付項目,開始了所謂的新安寧運動,其中包含範圍如下: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失智症)、其他大腦變質(嚴重中風,嚴重腦傷,帕金森氏症)、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菜瓜布肺)、肺部其他疾病(囊狀纖維化,嚴重肺纖維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衰竭。

 

八大非癌安寧的發展

可惜的是非癌安寧自民國98年發展至今利用率依然偏低。其中最主要窒礙難行的點,是在於非癌疾病的末期認定困難。其實生命末期,非癌病人並沒有走得比較輕鬆,症狀沒有比較少外,長期老化造成器官慢性退化的非癌患者,憂鬱、焦慮、和各種生活壓力也大幅提升。這些零零種種都更需借重安寧緩和團隊,協助患者渡過難關。

 

不過來到現在多數民眾的疑問是,何時是尋求安寧療護資源的最佳時機?其實當自己家中的慢性病長者出現了體力快速衰退、近期頻繁住院、生活品質不佳等現象,其實就可以開始詢問相關的資源與轉介,讓安寧團隊開始介入。在花蓮醫院,雖然執行時日不常但也累積了近兩百個個案的經驗,歡迎民眾門診諮詢。

 

花蓮醫院致力於機構安寧的發展

國內養護機構對安寧的普及仍屬有限,究其原因,當然軟硬體各種資源不足及觀念等因素,都是推行起來困難重重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機構各類人員流動率高,工作壓力大,導致訓練安寧照顧人員不易。此外,受限於空間,機構無暫放遺體專屬空間。至於面對病人在機構往生這塊,驗屍、開立死亡證明不易,遇週末或國定假日,醫師不能及時趕至;有些家屬甚至會指責機構失職,追究長者死因或是懷疑延遲急救。

 

儘管如此,這樣的困難所造成的阻力,卻非不能克服。花蓮醫院的所屬機構(花蓮醫院附設護理之家及東區老人之家),透過院方鼓勵資深人員(主任、督導、護理長、社工組長) 接受安寧照顧訓練,辦理課程教育住民及員工,藉以消除長者與工作人員恐懼;長者入住時應主動和家屬確認DNR簽屬,妥善保存臨終長者資料並隨時更新。

 

b1cc374723a2f08d1daa94a208a18cd6.jpg

 

c4aca64b0ac18a0518c6a84f77dceb86.jpg

 

 

花醫-04.jpg

 

在花蓮醫院,安寧居家護理師可提高訪視頻次,從中協助指導機構人員,從事精油按摩等舒適護理;家醫科蔡尚儒主任可以協助開立家庭會議,透過了解家庭組成結構及解釋病情,了解順其自然、順利善終的可貴。院方希望透過提供全方位的安寧療護,提供花蓮臨終長者更多身體-心理-靈性的全面照顧。更多相關資訊及故事文案陳列於報導同名粉絲專頁,歡迎民眾了解分享。網址:蔡尚儒醫師的安寧故事-臥床非癌病人的幽谷伴行

 

花醫-02.jpg

 

資料提供:花蓮醫院  家醫科 蔡尚儒主任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