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醫院提醒家長:越早治療越好,八成孩子可免開刀
小嬰兒歪著頭看世界,常被家長誤以為是可愛的習慣性動作,但這可能是「先天性斜頸」的警訊。若未及早治療,恐影響顏面與頭型發育,甚至造成脊椎側彎。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復健科林瑞祥主任呼籲家長應多留意孩子的頸部發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大幅提升治療成效。
先天性斜頸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四,多半單側發生,女嬰比男嬰更常見,左側也比右側更容易出現。常見症狀是在出生後兩週到兩個月間,家長會發現孩子一側頸部出現無痛性腫塊,伴隨頭部長期傾斜。如果未即時處理,可能導致臉部發育不對稱,眼睛、鼻子、嘴角出現歪斜,嚴重時甚至影響脊椎發育。
林瑞祥主任指出,物理治療是治療先天性斜頸的首選方法,包括局部熱療、深層按摩、被動伸展運動及藉由玩具引導的主動運動;同時搭配照顧姿勢與環境調整,例如餵食或抱孩子時多由患側進行,藉此誘發孩子轉頭動作。若年紀較大時,物理治療效果有限,則可搭配輔具如頸圈來協助矯正。若經過六個月治療仍無改善,才會考慮外科手術。研究顯示,開始治療的時間是影響成效的關鍵。出生後六個月以前接受治療的孩子,有八成可避免開刀。因此,醫療團隊提醒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孩子還小再等等看」而延誤治療時機。

花蓮醫院林瑞祥醫師強調,先天性斜頸雖然屬於良性疾病,但如果錯過治療黃金期,後續矯正將更為困難。家長若發現嬰兒經常歪頭、臉型不對稱或頸部有腫塊,應盡快就醫,讓專業醫師與治療師評估,給予最合適的治療。透過專業的協助,多數孩子都能順利恢復正常發展,重拾健康與自信。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