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政府推動「原住民慢食產業合作團隊」計畫,昨(26)日辦理首場分區踩線,示範如何以「Good・Clean・Fair」結合在地「Care・Share・Together」價值,將產地、手藝與餐桌敘事整合成可上架的旅遊體驗。

首場踩線由阿樂樂代餐廳團隊與主廚吳炘隆接待,餐與成員涵蓋旅宿業者、旅行業者、自媒體與記者等產業夥伴,透過實地走讀與流程驗證,打造供應鏈共同學習的專業場域。

首場行程以縱谷間「走入太巴塱・感受阿美慢食與手藝文化」為主軸,分成四大類午後自阿樂樂代餐廳集合出發,「從文化開場:太巴塱祖屋導覽」-吳炘隆帶領著大家從聚落脈絡理解飲食的文化根,走入太巴塱的部落,貼近部落生活前往太巴塱主屋參觀導覽。


「手藝時光:傳統藤編DIY」-邀請在地工藝師以手作進入工藝與生活技藝的傳承現場,了解藤族人人生活的重要性,介紹傳統籐器編織,帶領大家完成簡易籐竹編器皿。



「與土地對話:部落小農菜園體驗」-邀請在地契作農人辨識時令作物與在地野菜,理解友善耕作方法,採收並成為晚上料理的食材。


「餐桌上的文化:阿樂樂代餐廳餐食體驗」-邀請主廚吳炘隆以在地食材與部落故事完成「產地到餐桌」循環做最後完美的美食饗宴,主廚特別準備火烤及煙燻食材,都是傳統原住民的做法,搭配上當季蔬果野菜,豐富精緻讓人映象深刻。(參考資訊:https://sites.google.com/view/aredetay2020/遊程)


台灣原生種毛柿

花蓮縣政府表示,在疫情後旅遊型態快速轉變,市場更重視「可被驗證的內容」與「可被感知的永續」。因此,本次踩線特別邀請旅宿與旅行產業參與,模擬上架流程與接待容量;同時串聯自媒體與記者實地觀察,強化內容敘事與民眾溝通,讓慢食價值不只停留在理念,而是成為可體驗、可購買、可回訪的地方服務。



花蓮縣原住民行政處表示,計畫以在地食材與飲食文化為核心,將食農教育、部落手藝與低碳旅行納入設計準則;每場踩線皆落實「三步驟」機制:現場導覽驗證、體驗設計測試、意見回饋整合。今日參與的旅宿與旅行業者,將依據接待動線、菜色設計、價格結構與人員配置提出專業建議;自媒體與記者則從使用者視角提供內容化表述與影像化建議,作為後續商品化、票務與行銷素材之依據。



原住民行政處處長馬呈豪表示,「慢食不是『吃得慢』,而是把公平、乾淨與好的落實在每一次產地選擇與每一道料理裡。感謝旅宿、旅行、自媒體與記者的加入,讓我們把部落的知識與手藝轉化為更友善的旅遊產品,並在市場上形成共好。」處長並強調,縣府將持續以跨域合作與分區輔導,陪伴業者建立韌性營運模型,並逐步擴大上架路線,讓「Care・Share・Together」在花蓮被看見、被理解、被支持。


縣府後續將依踩線回饋修正動線、服務內容與定價方案,並陸續推出分區慢食體驗,歡迎各界關注花蓮原住民慢食的最新進度,與我們一同以餐桌連結土地,用旅遊支持永續。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