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花蓮新聞 > 在地生活
以有機出發,青年農友打造快樂農場
時間:2015-12-10 17:33:26 來源:農糧署東區分署 作者:楊均濰 瀏覽人數:
字級 S M L

國人對於農產品安全意識抬頭,有機農業持續受重視,近年來次少青年農友投入農業領域,有機農業亦為受歡迎之選項。花蓮壽豐鄉青年農友王彥棠、藍于昇、趙俐雅及黃兆瑩等,也選擇從事有機農業而落腳花蓮,並經由農民學院訓練而結識。以有機為出發點,從擅長種植的作物與所學領域開始,進而發展出以具特殊性、地域性及可加工性作物為主之策略,同時導入農場專業管理概念,利用最少人力及機械化完成最大面積之田間管理,突破目前有機農業人力缺乏之困境,持續擴大種植面積,提昇農產品價值。

 

農糧署-03.jpg

 

農糧署東區分署表示,位於壽豐鄉豐田村的四位青年農友中,藍于昇及黃兆瑩都曾在外地種過水稻,剛落腳花蓮時,因對於氣候及土地還不熟悉,於是先以種植水稻開始。趙俐雅曾在台大梅峰農場種植蔬菜,故選擇種植蔬菜。王彥棠則對於企業管理有濃厚興趣,於是透過農政單位的訓練課程及展售活動,一方面學習栽培技術,另一方面則收集消費者及市場資訊,包括農產品產銷、消費者喜好及未來消費發展的趨勢。

 

農糧署-04.jpg

 

農糧署-01.jpg

 

經過1-2年的熟悉及學習後,伙伴間開始思考未來的定位與走向,最後彼此討論出以發展具土地友善性、特殊及地域性、加工性及機械採收性等作物為主之發展策略。土地友善性可使耕作的土地永續使用、特殊及地域性可使農產品無可取代、加工性則可避免農產品受產量影響價格暴漲暴跌,並提昇農產品價值,機械採收性則可以降低人力的需求。因此選擇了玉米、地瓜、大豆、紅豆及水稻為主要種植作物。

 

農糧署-05.jpg

 

農糧署-02.jpg

 

這幾種作物對於這群青年農友而言,一切都是全新的嘗試,包括種植時間的選擇、栽培方式、肥培管理及收穫調製等,都要一一的尋找解決的方式,而且為了達到足夠的產量及收益,種植面積也不可以太小,於是大伙開始積極尋找農政單位的協助,包括農糧署東區分署協助提供有機驗證費用、農業機械及土地租金的補助,而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則提供作物栽培技術的輔導與協助,讓面積及產量逐步提昇,目前總種植面積為10公頃,而有機驗證面積也達到4公頃。

 

農糧署-07.jpg

 

為使土地達到合理使用狀態,於是由王彥棠開始規劃各田區的最佳管理方式,考量人力、機械作業能量及經濟規模後,將各田區約以4分地為一個基礎,配合季節時令分別輪流種植大豆、玉米(地瓜)及紅豆或米豆輪作,並採用「機械為主,人力為輔」的種植方式,避免因有機農業人力缺乏而影響種植,目前已屆紅豆採收時期,該紅豆目前採用友善方式栽培,全程不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及落葉劑,明年則將申請有機驗證,讓花蓮縣也開始生產有機紅豆。

 

農糧署-06.jpg

 

農糧署東區分署說明,至104年11月底我國有機驗證面積已達到6,279公頃,花蓮縣有機驗證面積達到1,216公頃,占19.36%,為國內有機驗證面積最大的縣份。為鼓勵農民投入有機農業行列,農糧署提供許多有機輔導措施,包括有機驗證、檢驗費、有機質肥料、農業機械及生產設施補助等,同時若配合小地主大佃農承租土地及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將另提供轉作補貼。此外農業改良場等單位則提供栽培技術輔導。該分署強調,為使國人能夠買到及吃到新鮮優質的有機農產品,未來將持續推動及擴大有機農業栽培面積,期待各界持續支持,創造花蓮有機農業永續發展。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