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花蓮新聞 > 在地生活
淺談膽囊炎-花蓮醫院
時間:2016-03-18 15:03:30 來源:花蓮醫院 作者:楊均濰 瀏覽人數:
字級 S M L

 「案例」林女士,56歲,因右上腹持續疼痛、發燒、咳嗽有痰,經急診以臨床臆斷肺炎收治於內科病房。經約一周的抗生素治療後,大部分症狀改善,但右上腹仍疼痛,住院期間,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厚壁之膽囊內含一約1.5公分膽結石;回顧血液生化檢查中 C-反應蛋白(CRP)、膽紅素(Total Bilirubin)升高。於是照會一般外科醫師。經評估後,確診同時併有膽石性膽囊炎。於隔日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後三天後順利出院。隔周門診追蹤亦無併發症發生。

 

花醫-01.jpg

 

「膽結石流行病學」膽結石是一個很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根據統計,台灣的發生率約為5%,其中又以女性的比例較高。其發生率在各種族間有很大的差異,根據統計,高加索人、西班牙人、美國印第安人有較高的盛行率,相較之下,歐洲人、非裔美洲人及日本人膽結石盛行率較低。

 

膽囊炎病例中約90%可見膽囊或膽囊管結石(即結石性膽囊炎),非結石性膽囊炎占約10%。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是由於膽囊管阻塞造成的,從而導致膽囊腹脹。由於膽囊變得擴張,血液流動和淋巴引流受到損害,導致黏膜缺血,壞死。故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未治療是可能造成膽囊穿孔併發腹膜炎的。

 

「膽結石危險因子」那些危險因子與結石性膽囊炎相關?包括:年齡大於40歲、女性、某些族群、肥胖或快速減肥、藥物(尤其是賀爾蒙治療藥物)、懷孕。其他罕見因子有:心臟梗塞、鐮狀細胞病、沙門氏菌感染、糖尿病。

 

「膽結石症狀」膽結石患者,分成有症狀及無症狀者。無症狀者多是透過影像檢查偶然發現。最常見的症狀是膽絞痛可能伴隨著噁心、嘔吐,經常發生於吃完油膩的食物之後。疼痛位置以肋骨下右上腹部最常見,有時可能伴隨胸部或右肩胛骨疼痛,與改變姿勢無關,會持續30分鐘且在幾個小時後才消失。不典型症狀,包括:腹部疼痛、打嗝、容易飽、腹脹、上腹或胸骨後灼燒感等。若未加治療則可能併發發燒、冷顫、黃疸、膽囊破裂而腹膜炎,導致生命危險。就醫後,在血液生化檢查可發現白血球增多、急性白血球比例增加、C-反應蛋白、膽紅素、肝指數升高等。

 

「膽結石診斷及治療」依照目前大多一般外科醫師或腸胃外科醫師所認可的治療指引-東京指引(Tokyo guideline)十三版,診斷結石性膽囊炎需同時具備1.症狀 2.膽汁鬱積 3. 影像學證據。且可分為三等級輕度、中度、重度,依照不同程度系有不同處理流程;可依照醫院不同資源及醫師臨床判斷適當調整。

 

對於無症狀者,可觀察、等待或手術治療。但對於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剖腹或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是必要的手段。至於藥物治療僅能控制症狀,目前亦極少使用。

 

「預防膽結石」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善都有助於預防和治療膽結石。由於肥胖是膽結石的高危險因子,建議膽結石患者維持體重及平時多運動,每次30分鐘每周至少五次。日常飲食部分,多食用蔬菜水果,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食用富含多元或單元不飽合脂肪酸的食物,維他命C或咖啡皆有助於預防膽結石形成。

 

「結語」膽結石疾病和年紀、性別、肥胖相關,大部分膽結石患者一生都不會有任何症狀,也不用接受治療。藉由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影像檢查可以準確的診斷出膽結石疾病。最常見的疾病症狀是膽絞痛,若伴隨發燒、黃疸或不正常生化檢驗數值可能是結石引起其他的併發症。主要的膽結石處理方式是膽囊摘除手術,若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可以選擇藥物治療,但其復發率很高,平時生活習慣和飲食的改善皆有助於預防膽結石發生。

 

花醫-02.jpg

 

資料提供者:花蓮醫院 外科 曾兆男醫師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