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花蓮新聞 > 在地生活
搶救下背痛(花蓮醫院)
時間:2013-03-18 14:50:47 來源:花蓮醫院 作者:楊均濰 瀏覽人數:
字級 S M L

臨床案例
案例一: 林女士, 60歲, 平日職業為家管,常有腰痠背痛情形,偶爾伴隨右腳麻木的感覺,經診斷為腰椎第四
第五節脊椎滑脫,病人決定先接受藥物治療,並輔以積極的復健,於門診持續追蹤一個月後,症狀有所改善。

案例二: 楊小姐,25歲,外科加護病房護士,因為常彎腰做治療,時有腰痠的感覺, 有一天彎腰幫病人翻身時,
劇烈的麻痛從腰傳到腳,經診斷為腰椎第五節薦椎第一節椎間盤破裂,打過止痛藥後症狀依舊沒改善,經顯微
椎間盤切除後,症狀緩解。 

案例三: 王先生,40歲,平日工作為搬運重物,常常覺得背部疼痛,近日開始覺得左腳麻痛,經診斷為腰椎第
四第五節椎弓解離,病人決定接受積極開刀治療,經後開融合手術後已出院。

吳聖文醫師-01.jpg

流行病學
以上皆為下背痛的實際案例,下背痛很多人都曾經歷過,根據統計,來門診求治的病人中,下背痛是僅次於感
冒的第二大原因,而且每個人疼痛的型態都不大一樣,有的人只有背痛,有的人有被電到的感覺: 整條筋都在痛
,甚至還會麻;有的人疼痛只有兩三天,有些人則是痛了好幾個月了,沒有一天舒服過。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病
患,也讓病人無法工作,或須改變工作,甚至喪失了良好的生活的品質。

解剖學
為什麼會有下背痛? 首先我們先對這個部分的解剖學做一點基本的了解
下背骨(又有人叫龍骨)是由腰椎(共有五塊)、薦椎及尾椎骨所構成的,其外有肌肉、韌帶、神經、血管、筋膜、
脂肪、表皮圍繞。大體而言,若有過度使用、外傷、腫瘤或感染造成前述構造損傷,就會引起疼痛,局限在腰
薦部者,就稱為下背痛。

常見原因
1. 軟組織受傷/筋膜發炎: 這其實是下背痛最常見的原因,包括背部的肌肉、韌帶、肌腱的急慢性拉傷、扭傷、
挫傷。上班族坐辦公桌姿勢不良或因運動間接造成的下背疼痛,則是慢性肌腱炎或肌肉疲乏居多。
2. 椎間盤突出: 脊椎骨頭本體(俗稱硬骨)之間以椎間盤相連,椎間板為軟的組織(俗稱軟骨),可以吸收運動時
的壓力。而椎間盤內含有纖維及水份,年輕的時候水份較多且富於彈性,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退化,彈性變差
且水分減少,如果受到強大的外力擠壓易造成破裂和突出而壓迫神經, 前述的案例二即是此類病人。
3. 脊椎退化性關節炎、骨刺、椎管狹窄、脊椎滑脫:起因於脊椎的退化,俗稱長骨刺, 造成結構性的改變,因而
引起腰酸背痛,結構性的改變壓迫神經根,則是造成腳麻腳痛,嚴重的病患甚至造成下肢無力,走路走路遠的跛
行現象,前述的案例一和案例三即屬此類。
4. 骨質疏鬆: 尤其好發於停經後的女性,骨質疏鬆造成骨頭強度下降,只要輕微的滑倒或撞擊,就會造成腰椎壓
迫性骨折,此種背痛往往都讓病人痛到受不了,甚是需要打止痛針。
5. 原發性或轉移性脊椎腫瘤: 此種病人往往有其他腫瘤的病史,轉移性脊椎腫瘤預後相當不好。
6. 感染: 此種病人可能有心臟病史,酗毒前科,或者曾經開過脊椎的手術,因而造成感染。
7. 風濕性疾病: 此類病人往往有家族史。
8. 其他: 如尿道結石。

診斷
1. 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 醫師不是看影像來治療病人, 而是憑著病史詢問和詳盡的理學檢查再輔佐影像檢查來作正
確的決定。 任何一個組織均有導致疼痛的可能,醫師會請病人做詳細的描述,包括:(一)疼痛的位置;(二)疼
痛的性質;(三)痛的時間:痛多久,發生時間多久,症狀持續多久,是持續疼痛(persistent)或間歇性疼痛
(intermittent);(四)有無誘發因子;(五)有無加重或緩解因子;(六)有無外傷或相關病史;(七)有無工作或生活上壓
力;(八)排除一些嚴重潛在性脊椎狀況及急性神經問題,如感染、腫瘤及馬尾症候群(cauda equina syndrome)等
,尤其特別留意臨床上所謂紅色警示症狀。其實一般的下背痛預後通常是不錯的,甚至有九成的病人沒有接受特
別的治療症狀在一個月內也會緩解,所以醫師的主要目標就是發現這些紅色警戒症狀, 當一個病人年齡超過五十歲
,有癌症病史,體重減輕,疼痛持續一個月都無法改善,甚至出現無力等狀況,這些症狀都表示可能有潛在危險的
因子存在,需要進一步檢查。
2. 實驗室檢查: 有時候我們可以抽血來作為輔助診斷,例如風濕性疾病可以抽 B27 型人類白血球抗原(HLA-B27)
,懷疑腫瘤時可以抽血液腫瘤指數,懷疑感染時可以抽白血球以及發炎指數來幫忙診斷。
3. 影像學檢查: 拜現代科技的進步,各類影像檢查的設備突飛猛進,不過這邊還是要再次強調,病人表現的症狀
才是重點,影像學是輔佐的重要工具,千萬不要反客為主了。一般病人來到診間,醫師會先安排基本的腰椎X光檢
查,檢查骨頭的排列有沒有滑脫,有沒有長骨刺,椎間盤的厚度有無變窄,以及有無骨折; 更進一步可以安排電腦
斷層,電腦斷層的限制還是以骨頭影像為主; 目前最為廣泛使用於下背痛診斷的工具就屬核磁共振了,它可以將軟
組織及最重要的神經看的一清二楚,病人在接受侵入性治療前幾乎都需先接受核磁共振的檢查。
4. 骨骼掃描: 通常使用於懷疑感染或者腫瘤病灶時,較少於第一線檢查使用。

治療
本人謹記老師的諄諄教誨: 我們不是看影像學治療,而是視病人症狀治療. 針對下背痛的病人,我們要先排除前面提
到的臨床紅色警戒,接下來的治療以休息、藥物和積極復健為主。
藥物治療以止痛劑和肌肉鬆弛劑為主,復健醫師安排的復健包括按摩,針灸、 牽引、電療、熱療等,如果藥物治療
加上復健一個月都無效,症狀依舊沒有改善,或者肌肉已經萎縮或肌力下降等情況,進一步檢查如核磁共振就是必
須的,如果確定神經壓迫和病人的症狀符合,此時就要慎重考慮手術減壓固定了。
由於科技的進步,手術的器械已經非常進步非常多選擇了,現在簡單的分類有微創或者傳統開法,有要打釘子固定
或不需要固定或打彈性釘避免鄰近節症狀出現的,健保目前有給付部分情況,請跟醫師討論哪一種手術最適合自己
的情況。

保養
預防勝於治療,如果平常可以保養自己的龍骨,就可以避免日後惱人的症狀出現, 最重要的就是維持自己正常且
良好的姿勢,頸椎部分不要當低頭族,至少保持下巴到脖子一個拳頭寬的距離,腰椎部分切莫時常彎腰駝背,如此
會加重脊椎退化的情形,要撿東西時,彎曲雙膝而不是腰,物體不要離身體太遠; 游泳對於脊椎保養是最好的運動,
有脊椎退化的病人可以考慮游泳來保養自己的脊椎。

結語
造成下背痛的原因非常多,正確診斷出造成病痛的原因有助於正確的治療,因此一旦出現下背痛,應尋求專科醫
師的協助,預防勝於治療,維持良好的姿勢加上適度的保養才是保養才是最佳良藥。

吳聖文醫師-02.jpg

資料提供: 花蓮醫院 神經外科 吳聖文 醫師

洄瀾網 |記者| 楊均濰/整理

 

 

>